?通过各类学问活动让人们受到学问的熏陶,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
?习大大总书记强调:“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”。近年来,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,城市书房、学问驿站、乡村学问礼堂等公共学问空间层出不穷,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公共学问服务,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。
?更好发挥学问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,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尝试。比如,福州的“三坊七巷”、广州的永庆坊、潮州的牌坊街等,近年来开展历史学问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,充分利用学问空间,保存城市的历史学问传统。人们徜徉其间,能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、风土人情,无形中增强对城市的学问认同。当前,各地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国家学问公园等,反映出学问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和目标,也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和路径。一方面,通过社会治理在全社会形成学问认同,有助于进一步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;另一方面,通过各类学问活动让人们受到学问的熏陶,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。
?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,拓展着公共学问空间,有助于更好发挥学问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。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:“创新实施学问惠民工程,提升基层综合性学问服务中心功能,广泛开展群众性学问活动。推进公共图书馆、学问馆、美术馆、博物馆等公共学问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。”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,各地加快布局新基建、发展智能技术,不断扩大优质内容供给,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。比如,一些博物馆、美术馆充分利用VR、3D数字投影沙盘、全息幻影成像等互动展示技术以及AI互动、多点触控等交互设计,让观众沉浸其中。这一过程也促进了学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随着学问与科技的融合走向深入,数字学问新业态已成为学问产业发展的新引擎,既为传统学问赋能,也带来全新的商业价值。
?学问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也大有可为。习大大总书记指出:“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,要形成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焕发文明新气象。” 这既强调了学问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,也为确立乡村治理的学问内核指明了方向。深入挖掘、继承、创新优秀传统乡土学问,有助于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,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。比如,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村史馆、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,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学问符号和精神地标;一些地方深入阐发乡土学问中团结友爱、扶危济困等优良品德,发挥其道德教化、凝聚人心的功能;一些地方积极培育和发挥新乡贤的作用,强化新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,并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;等等。
?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。学问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、最深沉、最持久的力量,学问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奋进新征程,建功新时代,寓学问于治理之中,进一步贴近群众,更好发挥学问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,必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、中国价值、中国力量。
来源:人民网